XM外汇官网

中部六省“副中心”集体崛起:宜昌登顶,芜湖、岳阳破“5000亿”(2025年02月25日)

XM

近日,国家层面批齐了重点城市的2035年总体规划 ,按照辐射性大小,依次为:全国中心、地区中心 、大区中心等 。

中部六省会的定位全部出炉:

武汉“一马当先”,是“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” ,长沙喜提“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”,郑州、太原、南昌 、合肥均被冠以“重要”前缀,反而“不太重要 ”。

“国批”城市总共43座 ,包括4个直辖市、5个计划单列市、27个省会(首府)城市,苏州 、无锡、常州、东莞 、佛山5个“万亿城市”以及秦皇岛 、三沙,绝大多数地级市是“省批 ”。

一个省内的城市也分为“三档”:省会、省域副中心、一般省辖市 。

省会通常是所在省的政治 、经济、科技、教育 、文化、交通等中心 ,而省域副中心通常仅次于省会 ,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和经济实力。

目前,全国已经15个省级行政区设立了省域副中心城市。

根据公开信息整理

从中部看,洛阳/南阳、襄阳/宜昌 、岳阳/衡阳、芜湖、赣州 、长治分别是河南、湖北、湖南 、安徽 、江西、山西六省的“副中心” 。

除了长治GDP2024年被吕梁超过、衡阳与常德差距进一步缩小外 ,其他副中心都是省内仅次于省会的“第二城 ” 、“第三城 ”。

根据公开信息整理

宜昌:“中部非省会第一城”新得主

2024年,宜昌以6191亿元登上“中部非省会第一城”的宝座。

自2004年洛阳GDP超越南阳后,在中西部地区“双非 ”城市(非直辖市、非省会)第一名位置上保持了18年 。

2022年 ,洛阳GDP被榆林、襄阳双双超过,痛失“中西部双非第一城”,连“中部非省会第一城”的位置也没保住 ,2023年又被宜昌超过 。

在“中部非省会第一城 ”的宝座上,襄阳只在位两年(2022年 、2023年),就被宜昌拉下马。

根据公开信息整理

洛阳、襄阳、宜昌三市GDP的竞逐 ,反映出产业的变迁。

洛阳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,“一五”时期全国156项重点项目有7项在此布局,“洛阳制造”闻名全国 、走向世界 。

“大象难转身 ”。正像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 ,曾经“引以为傲”的重工业也是洛阳产业转型升级的“沉重包袱”。

长期以来 ,洛阳形成了以装备、材料、石化为支柱的产业体系,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13%左右 。

错过中航锂电(现更名为中创新航),是洛阳与“风口 ”失之交臂的“缩影”:

2009年 ,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在洛阳成立中航锂电;2013年 、2014年,中航锂电连续保持商用车市场装机量第一;2015年,中航锂电在洛阳基地启动三期项目建设 ,并在常州成立控股子公司;2016年,中航锂电营收达14.1亿元,占母公司成飞集成营业收入超过60% ,利润占比接近80%;2017-2018年,中航锂电连续两年陷入亏损泥潭;2018年,中航锂电将总部迁至常州 ,并于2021年更名为中创新航;2022年,中创新航在香港联交所上市。

为此,洛阳市委政策研究室还写下了反思文章:《中航锂电改革发展经验对我市发展“风口”产业的启示》。

在“中部非省会第一城 ”位置上 ,襄阳的升落是“成也汽车 ,败也汽车 ” 。

20世纪80年代,东风汽车公司实施十堰—襄阳—武汉的“三级跳”发展战略,揭开了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的序幕;1993年 ,襄阳汽车实现产值36.8亿元,首次超过纺织工业,成为襄阳工业第一支柱;2000年、2010年、2015年 ,襄阳汽车工业产值连续突破百亿元 、千亿元 、2000亿元大关;2019年,襄阳汽车产量突破40万辆,2020年达到49万辆的峰值。

但2021年以来 ,襄阳汽车产业失速,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,加之汽车“价格战”愈演愈烈 ,“一业独大 ”风险暴露无遗。

宜昌的崛起,既归功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,也得益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。

宜昌是一座资源型城市:磷矿资源位居全国八大磷矿区第一位 ,石墨矿储量居全国第三位 ,化工产业曾贡献全市近1/3的工业产值,占全省化工产值近1/3,但也深受“化工围江”之困。

2016年以来 ,宜昌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,在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的要求下,推动化工产业精细化、绿色化转型。

2023年 ,宜昌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3%降至20%以下,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也从18.6%提高到了40%以上 。

依托化工产业禀赋和清洁能源优势,宜昌的锂电 、氢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聚链成群 ,成为“电化长江 ”、“氢化长江”的策源地 。2022年3月、2023年10月,世界上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“长江三峡1”号 、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“三峡氢舟1 ”号先后在此首航。

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,宜昌也卓有成效。2024年 ,宜昌生命健康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,成为绿色化工、装备制造后第3个千亿产业;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营收突破700亿元,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直指千亿规模 。

芜湖:破解“合肥之外再无大城市”之困

去年7月 ,安徽省委机关报——安徽日报报道组发文《合肥之外再无“大城市” ,安徽怎么破?》,指出“万亿量级的合肥之外,5000亿至10000亿元生产总值规模的城市仍然‘断档’ ”。

此话刚刚讲完 ,安徽就迎来了突破。

2024年,芜湖实现生产总值 5120.5亿元,同比增长6.4% ,进入“五千亿”城市俱乐部 。

根据公开信息整理

在安徽16个地级市中,芜湖的GDP仅次于省会合肥,坐稳了“第二城”的位置;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 ,工业“主引擎 ”、“压舱石 ”作用显著。2024年,芜湖规模以上工业营收突破8500亿元,同比增长15.5% 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%以上。

汽车是芜湖的“地标产业”,也是“首位产业” 。芜湖市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9—2023年 ,芜湖汽车产业产值由1000亿元升至超2000亿元 ,产业贡献度由27.73%上升到50.49%,占据芜湖市GDP一半以上,汽车产量占安徽省“半壁江山 ”。

汽车出口尤其亮眼。2024年 ,芜湖出口汽车71.8万辆,占安徽全省(95.4万辆)的75%,成为安徽登顶“汽车出口第一省”的最大功臣 。

这与芜湖本地企业奇瑞的“成绩”密不可分:2024年销量首次突破260万辆 ,出口达114.4万辆,连续第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。

既看当前,也看未来。

2024年 ,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8.3万辆,同比暴增232.7% 、增速位居主流车企首位 。

如果说奇瑞是存量“挖潜 ”,那么比亚迪就是最大增量 。

2021年 ,比亚迪投资总额达200亿元新能源动力电池及配件项目落户芜湖,吸引超10家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配套企业落地。

可以预见,未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 ,也会有芜湖的“一席之地” ,从而带动安徽“进位”。

岳阳:“标兵渐远,追兵渐近 ”,怎么破?

2024年 ,岳阳GDP达到5127亿元,跨上5000亿元的新台阶 。

但岳阳增速只有4.9%,在湖南各地市中倒数 ,大大低于衡阳、株洲、郴州 、湘潭等经济大市,也比长沙低了0.1个百分点;在中部六省的"副中心"中,仅比山西长治高 ,远低于宜昌、芜湖等明星城市。

从湖南省内看,岳阳与长沙的差距拉开到万亿。衡阳则以300亿元的增量,加大了对株洲的领先优势 ,与常德(增速仅为3%)“近在咫尺”,正努力追赶岳阳 。

从中部地区看,岳阳曾与宜昌、芜湖 、九江并称为“长江四小龙”。如今 ,宜昌荣升“中部非省会第一城 ” ,芜湖增速全省第一,岳阳和九江则陷入了“增长缓慢 、转型乏力”的困境。

岳阳日报在《跻身5000亿俱乐部后 岳阳如何挑大梁》一文中,在对宜昌、洛阳“标兵” ,芜湖、赣州“追兵 ”的发展经验分析的基础上,总结了两条启示,一是拥有核心优势产业 ,才能拥有一切;二是打破地域局限,实现协同发展 。

问题看清了,方法也找到了 ,那就干吧。但面临两大问题:

一是核心优势产业。石化是岳阳的首个千亿产业,也是第一大支柱产业,但并没有像宜昌那样升级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,形成新的增长点,“岳阳不缺核心产业,缺的是新兴优势 ” 。

二是地域协同。宜昌 、襄阳与武汉共建湖北“金三角” ,洛阳与郑州、西安携手构建“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” ,芜湖“左拥右抱 ”南京都市圈、合肥都市圈。就连湖南省内,衡阳与长株潭联合申报了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。

岳阳南有长株潭城市群 ,北有武汉城市圈,说是“南联北接”,其实是“两不沾 ” 。

参考资料

[1] 澎湃新闻. 新中国70年 看洛阳工业70年巨变!2019-09-27.

[2] 中原经济. 河南省地市经济运行分析:洛阳篇. 2024-07-23.

[3] 襄阳日报.襄阳汽车产业40年发展高昂“龙头” 引领腾飞.2019-04-18.

[4] 21世纪经济报道. 宜昌:从资源型城市转向产业强市.2023-04-12.

[5] 中国经济时报. 宜昌进阶“中部非省会第一城”.2025-02-14.

[6] 时代周报.汽车出口全国第一 ,安徽为何能超越上海?2025-02-17.